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  • 首页
  • 娱乐
  • 育儿
  • 区块链
  • 比特币
  • 招商合作
  • 厨房美食
  • 当前位置:首页 > 电脑配件 > 白蛇传民间故事(远古时期的人蛇故事,你不知道的《白蛇传》真正的起源)

    白蛇传民间故事(远古时期的人蛇故事,你不知道的《白蛇传》真正的起源)

    发布时间:2025-11-10 01:30:32 来源:中利blog 作者:明星时尚

    最近几年,大约是传民传从《大圣归来》开始,我们看到很多传统的间故中国神话故事又纷纷被搬上了电影、电视,事远有些质量上乘的古时故事还成为了一时热点。这其中,期的起源《白蛇传》相关的人蛇影视剧,可谓是白蛇不知白蛇热点中的热点了,从去年到现在,传民传一共有《天乩之白蛇传说》、间故《白蛇·缘起》和《新白娘子传奇》三部。事远

    说到《白蛇传》,古时故事这确实是期的起源国民级的IP了,青蛇、人蛇白蛇、白蛇不知白蛇断桥、雷峰塔,几乎是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。其实不只是《白蛇传》,蛇这种动物,以及衍生出来的蛇女的形象,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,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人首蛇身的女娲娘娘了。所有的这些传说,以及背后的民间信仰,共同构成了《白蛇传》产生的意识土壤。这应该才是《白蛇传》的真·缘起。

    一、真·白蛇缘起:原始的蛇图腾崇拜

    任何神话故事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四大民间神话传说的《白蛇传》自然也是这样。如果咱们尽可能往前追溯,白蛇传的“真·缘起”或许可以追到远古时代的蛇图腾崇拜。

    女娲的形象,隐含着缘故的蛇崇拜

    图腾崇拜想必很多朋友都听说过。在远古时代,先民们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充满好奇、恐惧与崇敬。人们相信天地间的各种动物、植物都是有着种种神奇的能力的。这其中最受先民们崇拜的能力当属力量和生命力(生殖能力和生命长度)两种特质,前者衍生出对各种猛兽的崇拜,后者则衍生出一些植物崇拜。而蛇,在远古先民们看来正好同时具备了这两种特质:蛇是凶猛的野兽,同时蛇具备强大的生殖能力,另外蛇有夏季蜕皮的习性,这在远古先民们看来无异于重生。此外,蛇是冷血动物,在远古朴素的阴阳观念里自然是属阴的,再加上强大的生殖能力,使得蛇的形象与女性有某种天然的契合感。这应该是蛇女形象产生的某种底层逻辑。

    华安县草仔山先秦蛇形石刻

    但同时,远古先民对蛇的感情,又是很纠结的。蛇有很强大的能力,先民们羡慕这种能力。同时,蛇又是凶残的猛兽,可以说是远古时期人类最大的天敌之一,所以先民们对蛇又非常的恐惧。这份恐惧,实际上也为后世蛇和蛇女形象的变化埋下了伏笔。

    很多朋友都知道,远古社会经历了母系和父系两个阶段。在母系时代,女性的地位是很高的。这种地位既体现在生产生活上,自然也体现在信仰方面。所以母系时代流传下来的很多神话中,女性的地位都是很高的。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女娲的形象,西王母的形象,可能就是一代代口述之后,后人对母系时代的某种追忆。

    母系氏族社会

    后来到了父系时代,随着男性社会地位的提升,自然也要提升自己在信仰上的地位。所以,父系时代的神话中,一方面男性神灵的形象开始增多,另一方面女性神灵的地位开始下降。蛇和蛇女形象的变化,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。

    前面说过,远古时代的人对蛇的感情是很复杂的。随着男权时代的到来,属阴性的蛇的信仰地位自然开始动摇,很多原有的属性被分离出去,如力量、生命力等优点,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神话物种,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龙。而失去了神格的蛇,以及衍生出来的蛇女形象,就只剩下阴冷、凶残等负面的形象了。

    二、吉凶不定:先秦到魏晋的蛇的形象

    当然,神话形象以及观念的变化,往往都非常漫长。所以,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,我们看到的蛇的形象,还是正反两方面都有的,表现出一种“吉凶不定”的状态。吉兆方面,比如著名的齐桓公和两头蛇的故事,齐桓公梦见两头蛇,被吓得不轻,神巫就告诉他这是好兆头啊,很快桓公的陈年顽疾都痊愈了。而凶兆方面,《左传·庄公》有“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之中,内蛇死,六年而厉公亡”的记载。

    齐桓公影视形象

    这种吉凶不定的形象,在魏晋的志怪小说里也有反映。比如《搜神记》里有一则“女生蛇”的故事,大概是说一个官宦人家的女人生孩子,生出一个人类孩子的同时,还带出一条蛇,这家人就把蛇扔到了树林里。等这个女人去世的时候,有一条大蛇从树林里出来,以头撞棺流血,非常悲痛。这里的蛇似乎很通人性。

    同样是《搜神记》里,蛇伤人的故事似乎更多,大概有13种,其中李寄斩蛇的故事记载的非常详细,大致是说:东越闽中,有庸岭,山岭中有大蛇出没,当地人没有办法,就定期的用村里的幼女祭祀大蛇。李寄是村里的少年女英雄,她主动请缨斩蛇,先用诱饵迷惑大蛇,后执剑斩杀。最后,李寄还取回了村中被献祭的幼女的遗骸。

    三、由女神到女妖:蛇女形象的变化

    伴随着蛇的信仰地位的崩溃,蛇女的形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最早的蛇女形象或许是女娲,那是人类的造物主。即便进入父系时代后加入了伏羲的形象,女娲依然有着很高的神格。

    但再后来的蛇女,形象就有了明显的变化,其神格逐渐消失,开始往妖物的方向转变了,而且通常来说,偏向负面的形象。

   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刘邦斩白蛇的故事,白蛇最后化为老妪,而且在刘邦面前也并没有表现出过分强大的力量。

    刘邦斩白蛇雕像

    再比如《搜神记》里有一个很诡异的蛇女的故事:

    元帝永昌中,暨阳人谷,因耕息于树下,忽有一人,著羽衣,就淫之。既而不知所在。谷遂有妊。积月将产,羽衣人复来,以刀穿其阴下,出一蛇子,便去。谷遂成宦者,谐阙身陈,留于宫中。

    蛇女让男人怀孕生子,最后又把男人骟掉,带走蛇子,可谓是相当凶残了。

    文史君说

    回到我们开头说的《白蛇传》,远古的蛇信仰,以及早期民间传说中的蛇女形象,构成了《白蛇传》产生的文化土壤。可以看出,到魏晋以后,随着蛇的神格消解,其偏向邪恶的妖物的形象逐步确立。

    到了唐宋时期,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《白蛇传》的早期文本,自然和我们熟知的“白娘子”的形象、情节有着很大的不同。从唐宋到明清再到近代,《白蛇传》的剧情有着哪些变化?我们熟知的“白娘子”的形象是怎么来的?这些问题,我们会在近期的文章中为大家解答,敬请关注。

    参考文献:

    1、马宜民:《白蛇传传播主题的嬗变及其文化内涵》,华东交通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。

    2、李传江:《试析〈搜神记〉中的蛇文化》,《盐城师范学院学报》 (人文社会科学版)2004年第3期。

    3、华锋林:《福建闽越族蛇图腾崇拜遗存探析》,《福建文博》2016年第4期。

    (作者:浩然文史·李一鸣博士)

   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!

   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烦请联系作者删除,谢谢!

   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,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!您的点赞、转发、评论,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!

    • 上一篇: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启幕
    • 下一篇:谷歌扳回一局?三星变卦,搁置了用Bing取代谷歌的计划

      相关文章

      • 股东债务拖累,苏南瑞丽航空22.24%股权被强制拍卖
      • 【育儿问答】乳腺炎用了药多久才能喂奶?
      • 国家卫健委:新时代我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 老龄化程度加深
      • 泡沫破裂?人工智能产业化路在何方
      • 律师:520红包分手后不用返还 情侣间大额转账要明确资金性质
      • 上半年药企销售费用:安旭生物增30倍,九安医疗增8倍,万泰生物增1.9倍,博腾股份增90%,康龙化成增超60%
      • 普京:世界不应该以一个国家的指令为基础
      • 中国这十年 | 我国深化体制改革 加速破解看病难看病贵
      •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揭牌
      • “缺芯少魂”的汽车供应链,距离自主可控还有多远?

        随便看看

      • 中国福布斯排行榜2022最新排名艺人?都有哪些中国内地富豪登上了福布斯榜单?
      • 能源危机背景下,欧洲足球比赛开启“节能模式”
      • 能源危机背景下,欧洲足球比赛开启“节能模式”
      • 好未来宣布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200万元
      • 亿利洁能:控股股东所持36.21%公司股份被全部轮侯冻结
      • 外交部:德国对华投资继续增长 证明德国企业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和营商环境
      • 腾讯出手!3亿欧元增持这家老牌游戏开发商
      • 上半年营收下降49.54%,中国电影仍在扩充内容版图
      • 证券日报:理性看待理财回暖与债牛相互催化
      • 国家卫健委: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.2岁
      • Copyright © 2025 Powered by 白蛇传民间故事(远古时期的人蛇故事,你不知道的《白蛇传》真正的起源),中利blog   sitemap